星期四, 十月 28, 2010

决策与行为学_之二

因为入学的关系要缴费是用美元结算的。

记得当时走出国门之前,就嘱咐老妈把我留在家里的积蓄在到期之后全部换成美元存起来。当时就对老妈说,天下再乱,没有人把钱兑换成人民币,美元至少50年内还是世界通货。现在正好用上了。只是,汇兑损失了。因为美元一直在贬值。不过应该没有损失多少。因为人民币没有完全放开,国家在控制着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没有让人民币升值太多。所以引起美国不满。

前段时间缴完费之后我还对老弟说,把剩下的一点美元存进你的户口里吧。等到我用你的信用卡支付美元的费用时(我在新加坡没有信用卡,国内的卡已经注销掉了),你就用这个美元的户口帮我还。谁知老弟怕麻烦。到是挺会找借口的,说“你当时买的时候贵,就存着吧,现在既然人民币有一点点升,就先用人民币还”。我当时还没有反应过来。随便吧。随你高兴。到时候帮忙我刷卡就行。嘿嘿。

可是最近一直在思考我的这个决策 -  我愚者先虑应该无可厚非。只是谁也不能预料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美元一直处于贬值状态(更何况现在贬值到1.3新币就可兑1美元)。我现在要考虑的就如老弟说的:是应当把我当初稍微有一点儿高价买的美元继续放在那里等它升回来呢,还是赶紧趁现在还没有贬值更多的时候尽快地把它抛出去,以使我的损失最小化?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未来美元与人民币的汇兑率问题,这也是两个国家一直在开战的问题。其实很多在股票市场上最后被套牢的就是跑得最慢的。赌博般以为一定能够升回来,或者期待升回来,不原意面对已经发生的损失,直到最后贬值到一文不值根本就升不回来的时候,就赔上了全部身家,这就是套牢,也就是跑都跑不掉了,卖都卖不出去,没有买家接盘,那不就是一文不值?

当然美元问题好像还不至于如此严重,我也到不至于被套牢。只是,以我现有的知识我根本不可能准确预测未来走势,更何况这还跟两国的政治立场紧密联系。我能够做到的就是:在现有的情况下,既然我有美元支出,就先花美元,因为美元已经贬值了,这个损失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已经是“沉没成本”(sunk cost),这个已经发生的损失不应当影响我现在的支付决策。我现在的支付决策应当是基于现在的可获得信息和对于未来的走势预测所做出的。那么,既然现在美元不会很快回升(这是我基于过去一年多内的美元走势和现在美国经济复苏状况的感觉的判断),那么我宁可先使用美元。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美元升值了呢?毕竟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各有50% 的机会。虽然我们的感觉是这个升值的可能性更小。如果美元升值,我现在花出去不就亏了么?

到底如何?

前提是:我是一定有美元支出的。简单说就是住宿费N美元。这是一定要支付的。

假如美元一直是贬值的,我现在付出我手里已经有的美元,我以前因为汇率发生的汇兑损失已经发生。之后再有美元支出,我再用人民币买美元来支付,这时候我可以花更少的人民币了,因为人民币一直在升值,越晚使用人民币我的汇兑收益越高。最终的结果是:之前的汇兑损失+ 现在的汇兑收益 ~ 持平(具体损失多还是收益多我也就不算了,何况也算不清?)

假如美元一直是升值的,我现在付出我手里已经有的美元,我损失了一个我可能的“汇兑收益”(如果我换算成人民币的话我会有更多的人民币在手里了);之后再有美元支出,我再用手里已经在不断贬值的人民币去兑换美元支付,我又要付出更多的人民币。最终的结果是:之前损失了隐性的汇兑收益+现在损失的显性的汇兑损失=绝对的损失(没有持平的可能性?)

结论:不要预测了,跑得越早跑得越快,损失越小。最好就不要进场。

(对于我来说,不管汇率怎么变化,我都要支出啊。这是实实在在的支出。我不能因为现在美元贵了就不缴住宿费不读书了。)

写到这里,自己都有点理不清了。

没有评论: